自從3G/3.5G逐漸普及,智慧型手機對於商務人士或某些使用者的不可取代性逐漸提高。(jwill.pixnet.net)
加上現行智慧型手機功能越見完善,輔助全球定位系統(A-GPS)/電子羅盤 (Electronic Compass)/陀螺儀(Gyroscope)等電子感應器硬體,配合GPS/GIS/Google Map等軟體,儼然讓新一代智慧型手機的標準配備不斷上修。(jwill.pixnet.net)
有鑑於此,近一兩年擴增實境終於紅到了台灣的行動裝置中,但許多人們對於他的認知卻是較新的應用:適地性服務的擴增實境(LBS AR, Location-Based Service Augmented Reality)。(jwill.pixnet.net)
虛擬實境最早於1970年代由MIT提出,為電腦圖學學門的應用之一,主要目的是以電腦模擬的方式表現出逼近於真實的視覺畫面或空間。而擴增實境(AR)被視為虛擬實境(VR)的分支應用,是一種結合真實環境與電腦虛擬生成物件的技術,允許使用者在真實環境中操作虛擬物件,進而讓使用者獲得更真實的感受。因此擴增實境旨於擴充現實,而並非取代現實。學者Azuma於1997便對擴增實境定義了三個條件:1) 結合虛擬與現實 2) 使用者可即時互動 3) 在三維空間內定位。顯而易見的,之前幾篇介紹過得無論是 ARToolKit, ARToolKit Plus, NyARToolKit, FLARToolKit, metaio Unifeye, ARTag/Webtag 等等等皆為以標記為基礎(Marker-based)的運作方式。而近幾年往往被認知為擴增實境的,通常是 Location-based Augmented Reality,適地性擴增實境,往往是以旗標(flag)、跳出視窗(pop-up)的方式表達,最常見的案例例如:租售房屋案件、旅遊景點介紹等等。與我們所認知的3D Model在Marker上顯示的擴增實境似乎有點落差。但我們回頭以Azuma博士的三項擴增實境定義來驗證他,也不能否認LBS AR不是AR。
據猜測,早期智慧型手機(行動裝置)處理精細CG部分仍力有未逮,也因為智慧型手機已將GPS(A-GPS)、指南針(Compass)視為標配,因此不需要複雜繪製3D模型的 Location-based AR 大為流行。既然 LBS-AR 已廣為流行,各家紛紛出爐自己的 LBS-AR App,因此同於上篇,我們想開發的是以 QR Code 為 AR marker 的應用程式,優於眾多因素,目前是選擇在 iOS 4.0+ (iPhone) 平台上開發。以下,將介紹myID+AR 應用程式。
myID+AR (on iOS) 簡介 & 下載
myID+AR是運用通用二維條碼 QR Code 作為擴增實境(AR,Augmented Reality)的辨識標記,並開發具有社交功能的 AR APP。
經由這個行動應用程式,使用者可以瀏覽該 QR Code 擁有者相關的社交身份以及社交資訊。QR Code 內所包含的資訊,是以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所開發的 myID.tw 服務所產生之 OpenID URI 為主,透過此 APP 的鏡頭讀取 QR Code,即可經由與 myID.tw 索取資訊,產生該 QR Code 擁有者願意公開的社群網站 icon,提供使用者進一步與擁有者進行互動與連結。
[ Description from http://itunes.apple.com/tw/app/myid-ar/id432286892?mt=8]
[ This app is availible on App Store (You can download here) ]
影片介紹:
以上文章部分摘自於
1. Tai-Wei Kan, "Designing a Multipurpose Augmented Reality Framework Based on 2D Barcodes", Master's Degree Thesis,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, Yuan Ze University, 2010.
2. Tai-Wei Kan, Chin-Hung Teng, Wen-Shou Chou, "Applying QR Code in Augmented Reality Applications", VRCAI, Japan, 2009.
並有許多篇幅為新增與分類。
「轉貼」或「引用」煩請註明出處,萬分感謝。
留言列表